宅男女神

第二届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报名通知
发布时间:2025-07-18        浏览次数:12


各培养单位、各位研究生:

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是系列大赛中首个文科主题的创新实践公益性赛事。大赛秉承“传承、发展、创造、创新”的办赛理念,坚持“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办赛宗旨,鼓励研究生投身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中,引导广大研究生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强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为国家、社会发现、培养、输送文化领域“两创”型人才。

现就组织我校研究生参加本届大赛的相关事项,通知如下。请各培养单位积极动员研究生组队申报参赛,并做好相关指导工作。



一、赛题说明

赛题1:AI赋能文学创作、研究与传播

背景说明: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方式。尤其是2025年1月国产人工智能(AI)大模型深度求索(DeepSeek)免费上线以后,人工智能(AI)的影响已经无处不在。我们所从事的文学创作、研究与传播活动,也不得不回应人工智能(AI)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赛题要求:

本赛题鼓励参赛选手和团队利用AI赋能文学创作、研究与传播,通过数字文化、戏剧影视、文学创作三种形式参赛,将文学与科技相结合,开启数字人文的新篇章。



赛题2: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意蕴与现实意义

背景说明:

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承载着中华民族两千余年的历史记忆,串联起南北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脉络。从春秋时期邗沟开凿,到隋唐时期贯通南北,再到元明清时期的持续疏浚,它不仅是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典范,更是不同地域文明交融互鉴的纽带,孕育出璀璨的运河文化,如漕运制度、民俗艺术、商贸传统等。在当代,大运河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动其从“历史动脉”转变为“生态廊道”与“文化名片”。挖掘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意蕴与现代意义,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具有重要价值。

赛题要求:

本赛题不限作品形式,可围绕“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意蕴与现代意义”,结合“两创”理念,深入研究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及其在当代的活化路径。可聚焦历史文献解读、非遗传承创新、文旅IP开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等方向,通过理论分析、案例研究、创意设计等形式,提出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成果,展现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赛题3:德与力--中国式英雄再创造

背景说明:

我们的文化崇尚什么样的英雄,现实当中就会大概率地涌现怎样的英雄。中国式英雄既有“力”也有“德”。“力”的获取与施展离不开七情六欲的鼓荡,但强“力”所实现的若只是一己私情、私欲,当事人就注定不会成为人们传唱不辍的英雄(反而沦为奸雄、大恶人之流)。英雄的爱欲情仇及强劲力量大体上都汇入了人类历史上最高尚的事情,既包括为正当的集体事业而奋斗,也包括以其真诚的个性追求为人们开拓了日常生活的新维度、新形态。英雄因而又是公认的有“德”之人,是持之以恒的自拔者、更新者、担当者。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期,这是一个需要新英雄,也一定能产生新英雄的时代。围绕“德与力”的张力共存,结合当今的时代精神,对传统文化中的英雄形象与英雄叙事进行再创造,有助于优化新英雄的涌现土壤,鼓舞新时代中华儿女续写中国式英雄新篇章。

赛题要求:

本赛题不限作品形式,鼓励参赛选手和团队选取某一或某些中华传统英雄形象与英雄叙事,使用数字文化、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绘画摄影、舞蹈音乐、非遗手造、文旅融合等有感染力的呈现方式,诠释英雄人物谋求力量、涉入困局、争取胜利过程中的“德与力”“义与利”“欲与理”“法与情”“公与私”“爱与恨”等张力,深挖、活化、升华中华传统英雄基因。



赛题4:舞蹈专项赛题

题目:文脉焕新·创想未来

背景说明: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时代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民族自信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基石。为响应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号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的深度融合,赛题旨在通过舞蹈艺术语言,传承文化基因,探索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无限可能。

赛题要求:

题目鼓励参赛选手和团队通过舞蹈创作、表演、教学展示等形式参赛,通过舞蹈艺术语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赛题5:开放赛题

凡是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遵循,涉及“文化中国”主题,尤其是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各类文化文艺作品(含戏剧影视、文学创作、数字文化、非遗手造、文旅融合、舞蹈音乐或其他作品)均可报名参赛。


赛题6:地方赛题定制

题目河海津韵:天津城市文脉的创新表达

背景说明:

天津,因河而兴,向海而生。“河”指海河,它是天津的母亲河,孕育了天津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城市风貌;“海”则关联着天津作为北方重要港口的海洋文化特质。海河孕育了近代中国的开放基因,运河串联起南北文化的交融,中西合璧的建筑群见证了百年风云。赛题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利用天津地域文化资源,通过组织开展“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行(天津站)”集体调研活动,深化参赛团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津派文化的理解,用丰富多元的文化实践讲好中国故事、天津故事,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时代光彩。

本赛题将组织开展实地考察、文旅宣讲、专家指导和分组讨论等集体调研活动,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赛题要求:

本赛题鼓励参赛选手提交散文、诗歌、剧本等文学作品,也欢迎以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完成创作。在内容上,鼓励从天津的河海景观、历史建筑、民俗风情、历史事件等文化遗产中,挖掘“河海津韵”的丰富内涵,拓展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城市文化的表达空间;在呈现形式上,鼓励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AR、大数据可视化等,将“河海津韵”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打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推动天津特色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赛规则


)赛题12356

1.参赛资格

参赛对象一般为中国(含港澳台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的在读研究生,已获得研究生入学资格的应届毕业生,本研贯通制学生(含在华留学研究生)。

2.人数要求

以参赛队为基本报名单位,每个参赛队由1-5名学生组成,设置队长1名。每个参赛队可选指导教师1-2名。

鼓励在华留学研究生单独组队参赛(单独评审)。

3.作品提交

参赛队在大赛官网上注册(已获得研究生入学资格的应届毕业生,请在注册时备注研究生培养单位)、完善报名信息、组队。参赛人员所在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资格审核后在官网上提交参赛作品。

4.作品要求

参赛以作品为单元,同一队伍可以同时参与多个赛题。同一队伍申报每个赛题限报1个作品。同一作品不得重复参与不同赛题。参赛作品内容应紧扣大赛主题及赛题要求,必须为原创的新作品,不得用已公开发表或在其他赛事获奖的作品参赛。

5.知识产权与作品产权

参赛作品的知识产权归参赛者所有。大赛组委会有权将参赛团队提交的参赛作品、作品相关、参赛团队信息用于宣传品、相关出版物,有权指定及授权媒体发布、官方网站浏览及下载、展演(含巡演)等活动项目。

6.组织声明

专家委员会享有对赛题的最终解释权,保留对比赛规则进行调整修改的权利、比赛作弊行为的判定权利和处置权利、收回或拒绝授予影响组织及公平性的参赛团队奖项的权利。


)赛题4(舞蹈专项赛题)

舞蹈专项赛题分为专业赛道和非专业赛道,设有舞蹈创作组、舞蹈表演组、舞蹈教育组(限专业赛道)三个组别。

1.参赛资格

专业赛道:凡正式注册的在读舞蹈专业领域研究生(硕士、博士)和将于20259月入学的舞蹈专业领域研究生,鼓励港澳台地区及国际舞蹈专业领域研究生参加或观摩比赛。

非专业赛道:参赛对象为非舞蹈专业领域的中国(含港澳台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的在读研究生和将于20259月入学的研究生,以及国外大学在读研究生和国内大学在读留学研究生。    

2.参赛方式

舞蹈专业赛道与非专业赛道均在大赛官网上注册、完善报名信息、组队。参赛人员将由学校进行资格审核。各参赛队伍在大赛官网提交参赛作品百度网盘链接,(提取方式务必选择分享链接自动填充提取码)并确保链接1年内有效,随后在系统提交作品处提交作品链接。压缩包命名规则:赛题-组别-团队名称-作品名称。

完成网络提交后,我校统一将参赛材料(百度网盘链接、加盖培养单位研究生管理单位公章的材料清单扫描件)发送至大赛专家委员会艺术学组委会指定邮箱(组委会不接收个人单独报送)。

3.报名要求

专业赛道:各培养单位每个组别报送参赛作品(课程)不超过4个(若超额报送则取消该单位参赛资格),同一作品不得兼报两个组别。

非专业赛道:每个组别提交作品数量不超过2个。

4.人数要求

参赛作品编导人数不超过3人,舞蹈教学组主讲学生不超过2人,指导教师人数不超过3人。

5.知识产权与作品版权

参赛作品知识产权归参赛者(培养单位)所有。大赛组委会有权将参赛团队提交的参赛作品、作品相关、参赛团队信息用于宣传品、相关出版物,有权指定及授权媒体发布、官方网站浏览及下载、展演(含巡演)等活动项目。

6.组织声明

专家委员会享有赛题的最终解释权。专家委员会保留对比赛规则进行调整修改的权利、比赛作弊行为的判定权利和处置权利、收回或拒绝授予影响组织及公平性的参赛团队奖项的权利。


、赛制赛程

本届大赛分为初赛全国决赛两个阶段。

)初赛

参赛学生通过大赛官方网站提交参赛作品。评审专家组将分赛题和组别分别对参赛作品进行在线评审,并最终确定进入决赛的作品。如有需要,评审专家可要求参赛队员通过腾讯会议进行视频、语音远程答辩,以求对参赛队和参赛作品充分了解,做出合理的评审决定。

赛题12356评审标准

文化内涵:符合“文化两创”主题,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须契合赛题要求,作品的概念灵感必须紧扣命题方向,深入理解主题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所创作的作品与题目或主题紧密相关,没有偏离主题。

创造创新:融入时代精神,结合现代元素,以新的观念、手段、技术、表现形式,努力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应用价值: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注重产学研融合,发挥先进文化的传播功能,创造社会效益。

作品形式:作品的完成程度、艺术性、功能性等。

展示效果:提交的材料是否重点突出、逻辑清晰、论述充分。



赛题4(舞蹈专项)创作组评审标准

文化内涵:符合文化“两创”主题,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创造创新:融入时代精神,结合现代元素,以新的观念、手段、技术、表现形式,努力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品形式:作品的结构具有合理性、完整性、连贯性;作品形式追求创新与特色;较好地把握和体现艺术作品的风格特质,运用舞蹈作品在动觉、听觉、视觉舞台呈现的综合要素,能够将形式与内容相融统一。

职业素养:创作者具有从事编导的专业能力与素养,具有很好的艺术审美力与音乐素养。

应用价值: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发挥先进文化的传播功能,创造社会效益。


赛题4(舞蹈专项)表演组评审标准

文化内涵:符合文化“两创”主题,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创造创新:融入时代精神,结合现代元素,以新的观念、手段、技术、表现形式,努力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艺术表现力:对作品思想主题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对人物塑造和情感体现的表现能力;对音乐风格和性质的感悟与体现能力;很好地完成演员的二度创作;在作品的表演中体现出舞者的主动性、灵活性和表演活力。

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具有很好的专业身体素养、舞台气质与职业风范;技术娴熟、动作协调;能够将技术融入作品内容中,达到技艺相通、形神兼备。

应用价值: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发挥先进文化的传播功能,创造社会效益。


赛题4(舞蹈专项)教育组评审标准

文化内涵:符合文化“两创”主题,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创造创新:融入时代精神,结合现代元素,以新的观念、手段、技术、表现形式,努力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教学设计:很好地完成过程教学展示与结果教学展示;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内容基于各舞种教材,符合《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讲求科学性和探索性;教学方法选用恰当有效;教学步骤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设计合理,能运用舞蹈教学理论加以阐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注重反馈、矫正,使学生对教学目标有较高的达成度。

语言与教态:普通话标准,语言规范、流畅、逻辑性强;运用体态语标准、适度;仪态端庄,精神饱满;配合PPT讲解教案。

大赛决赛入围名单在大赛官网公布。

(二)决赛

决赛为现场展示。进入决赛的参赛选手将到决赛现场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并且回答大赛专家委员会委员的提问。大赛专家委员会将现场对进入决赛的作品进行评比和打分。

(三)赛程时间安排

赛程

主要内容

时间

报名及作品提交

提交报名信息、作品

即日起—2025.09.10

参赛资格审核

申报单位审核

2025.09.10—2025.10.09

初赛评审

专家评审

2025.10.10—2025.10.30

入围公布

公布进入决赛参赛队伍与作品

2025.11.06

决赛

现场路演、评审及颁奖典礼

202511月底


舞蹈赛道时间安排

赛程

主要内容

时间

校内报名、资格审核、材料提交

提交报名信息、学校

核、报送材料

即日起—2025.08.15

初赛评审

专家线上评审

2025.08.25—2025.09.05

入围公布

公布进入决赛参赛队伍

2025.9.6-2025.9.10

舞蹈赛道决赛

现场路演、评审及颁奖典礼

2025.9.25-2025.9.27

注:具体时间根据大赛的实际情况可能进行调整,请及时关注大赛官网通知。



四、大赛奖项设置与奖励办法

大赛分赛题评审。初赛各按提交作品数量确定一定比例推荐进入决赛。决赛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并评选优秀组织单位和优秀指导教师。此外,根据主题赛事特点设置专项奖及其他特色奖项。


五、校内作品提交方式

(一)赛题12356

1.参赛作品提交形式为带语音讲解的PPT和作品、及相关附件。请将参赛作品(文档、图片、视频、动画、带语音讲解的PPT等)按照如下要求,2025910日前打包压缩后发送邮箱:[email protected]

1压缩包命名示例:队长姓名+学号+院系+文化中国参赛(张三+5126000001+中国语言文学系+文化中国参赛)

2压缩包内文件命名示例:队长姓名-文件名(张三-项目作品文档、张三-语音讲解的PPT、张三-其他辅助材料);

2.PPT是初赛评审的主要依据,包括但不限于创作背景、设计理念、创新创意、效果演示等内容,PPT必须提前录制语音讲解,并可以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示,播放时间不超过5分钟。

3.参赛作品中严禁出现个人信息、指导教师信息、学校信息及其他赛事标识等。


(二)赛题4(舞蹈专项赛题)

1.舞蹈创作组、舞蹈表演组初赛作品提交要求

1)参赛人员须提交完整作品视频。视频须为本次比赛专门录制,视频要确保高清像素(建议分辨率1080P及以上)。独舞、双人舞、三人舞作品不超过6分钟;群舞作品不超过8分钟;小型舞剧不超过30分钟(入围决赛作品需根据现场要求调整时长)。

2)参赛作品须为202410月以后未公开发表的原创作品。舞蹈创作组作品参演人员必须为该编导培养单位人员组成。

3)不得在作品视频及附件中出现指导教师、参赛者个人信息、学校名称或任何赛事标识,确保评审匿名性。

2.舞蹈教育组初赛材料提交要求

1)参赛人员须提交本人报送一堂课程的教学设计(PDF格式)与授课PPT,内容应涵盖教学设计基本要素,格式自行决定,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环节时长不超过15分钟。

2)不得在教学设计及PPT中出现指导教师、参赛者个人信息、学校名称或任何赛事标识,确保评审匿名性。

3.决赛要求

舞蹈专项赛题的决赛为现场展示,大赛专家委员会将现场进行打分。

1)舞蹈创作组、舞蹈表演组决赛要求

参赛人员须在比赛现场完成作品展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作品不超过6分钟;群舞作品不超过8分钟;小型舞剧需根据比赛现场要求调整时长。舞蹈创作组作品参演人员必须为该编导培养单位人员组成。

2)舞蹈教育组决赛要求

参赛人员须通过现场抽签选择教学对象的专业方向(舞蹈编导、舞蹈表演、舞蹈教育),针对相应方向进行现场授课,涵盖5分钟的讲解环节和10分钟的授课环节(注:教学对象由大赛专家委员会艺术学组提供)。

请按照如下要求,于2025815日前将以上所需提交的参赛作品打包压缩发送至邮箱[email protected]

1压缩包命名示例:队长姓名+学号+院系+文化中国参赛(张三+5126000001+中国语言文学系+文化中国参赛)

2压缩包内文件命名示例:队长姓名-文件名(张三-舞蹈作品(课程展示)视频、张三-三张彩色作品剧照、张三-作品简介、张三-其他辅助材料)

评审中需要保密的信息不得在作品视频和附件中体现,作品视频中严禁出现个人信息、指导教师信息、学校信息及其他赛事标识等。



重要提示:经校内培育指导、作品优化后,请参赛团队于2025109日前按要求在官方网站提交。舞蹈赛道需要824日前按要求在官方网站提交。


六、组织实施

学校支持:学校支持研究生参加大赛,由研究生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组织校内参赛团队的培训和指导,开展赛事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本校参赛服务及交流咨询:请参赛队员扫码,加入微信群,跟进大赛流程、讲座培训以及交流咨询。进群后,请注明“院系➕姓名➕文化中国参赛”。



(三)校内辅导:校内提交作品时间为2025910日前。(舞蹈赛道的校内提交时间为815日)

校内作品提交截止后,学校将组织专家进行辅导培育。校内辅导不进行筛选,所有团队请自行同步报名全国赛。

(四)根据大赛最终结果,我校对获得全国一、二、三等奖的参赛团队(队长为我校研究生)予以奖励;对获奖团队所在院系学部、指导教师予以绩效激励。

未尽事宜,请联系咨询:杨芳老师:54344875[email protected]


七、其他事宜

1.大赛官网//cpipc.acge.org.cn/

2.大赛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

3.指导单位: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

主办单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

4.大赛承办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

联系人:郑老师

联系电话:13821192895

通讯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天津师范大学党委学工部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5.大赛组委会秘书处

山东大学

联系人:苏老师

联系电话:0531-88362800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明德楼B309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6.大赛专家委员会艺术学组秘书处

联系人:朱老师

联系电话:18645005566

通讯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大街2555号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7.为方便各培养单位组织人员、指导教师以及参赛选手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欢迎加入QQ群交流。

大赛组织人员、指导教师QQ群聊号码:1056849142

参赛选手QQ1群:1053783436QQ2群:1053789660

另可关注山大研究生公众号、天津师大学工公众号,了解赛事信息。


参赛同学还可前往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官方小红书【主页置顶组队贴】在线组队!




                                      宅男女神 研究生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

                                             717